The Witch and the Saint/女巫與聖者 Steven Reineke
這個故事描述一對雙胞胎姊妹的故事,1588年,希彼拉(Sibylla)和海蓮娜(Helena)兩姊妹出於德國,在那時,雙胞胎的出現被視為壞預兆,也會招來不幸,但是隨著她們的長大,她們發現到她們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從小她們兩分別被送往不同的地方成長,姊姊希彼拉自從發現自己的天賦後,就被鎮上的居民所懼怕,居民們認為她會有這個能力一定是個女巫,因此受到欺負和歧視,過著悲慘的一生。而妹妹海蓮娜則是從小就被送到修道院中,在此她因為有這個特殊能力而被世人奉為聖者,有著與姊姊不同的命運。兩姊妹對自己的生活各自有掙扎,易於常人的能力也讓她們倍感壓力。某日,希彼拉被判入獄,而妹妹為了想要救回姊姊而回到鎮上,在逃亡的過程中不幸被居民們找到而被壓回鎮上,甚至被處以火刑,海蓮娜因害怕服刑而事先吞下毒藥死在希彼拉的懷裡,傷心欲絕的希彼拉則默默的離開小鎮。
此曲於2004年受德國的Ellwangen青年銅管樂團委託,為慶祝50週年團慶所作, 並於同年在此團的紀念音樂會全球首演。全曲共分五段,首段為故事的開頭,敘述著姊妹不平凡的誕生,帶有中古世紀讚美詩的氛圍;第二段敘述著姊姊相當不幸的一生,緊張的節奏讓她就像是她的心境一般,總是受到世人的批評與指點。第三段則講述妹妹的故事,相較於姊姊,妹妹因此被世人所尊敬,平和的節奏和悠揚的旋律就如妹妹善良大愛的心一般,帶給世人無限的平和。第四段轉為激烈的節奏,解救姊姊的過程充滿危機,但終究還是被抓到,節奏急轉直下,低吟的旋律給這段故事下了註解,又回到主題,讓這個哀傷的故事消失在安靜的殘響中。
史提芬˙瑞內克,197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Tipp市,自幼學習小號,於15歲時自修鋼琴,此後繼續於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修得小號演奏學位以及作曲學位。1993年大學畢業後遷至洛杉磯,在此他參加了由佛瑞得˙卡林(Fred Karlin)所領導的美國作曲家、作家、出版者協會(ASCAP);另外也指揮Warner Brothers Studio Orchestra、The Los Angeles Composers Guild Orchestra來灌錄自己的作品。
力毛要講話啦!!!!!
目前分類:力毛的音樂 (12)
- Sep 05 Sun 2010 01:04
The Witch and the Saint 女巫與聖者
- Sep 05 Sun 2010 01:03
Ivanhoe 艾凡赫
Ivanhoe/艾凡赫 Bert Appermont
此曲取材自18世紀的小說家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的作品,史考特於1819年寫下此小說。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的英國,就在諾曼人統治後不久,以一心想復國的舊薩克遜人對抗高壓的諾曼人為故事主軸,其中還穿插著諾曼王族間的王位爭奪戰和異族間的情愛糾葛。當時有位薩克遜的貴族名為賽得利克(Cedric),他一心希望薩克遜可以復國,因此計畫將他所監護的羅文娜公主嫁給薩克遜舊王族的後人,藉由彼此力量的結合來中興復國。但是他自己的兒子威佛瑞˙艾凡赫(Wilfred of Ivanhoe)卻因為與羅文娜公主相戀,破壞他的計畫,關係決裂而被逐出家門。 出走的艾凡赫後來入十字軍在當時的國王查理一世的麾下作戰,戰爭結束後他隱藏身份,回到家中,無意間幫助一位寄宿在家中的猶太人愛薩克(Issac),讓他免於被洗劫,而得到這位猶太人的資助,得以參加在阿什貝(Ashby)舉行的馬上槍術大會。在這場大賽中,艾凡赫用假名參賽,打敗聖殿騎士,賽後他身受重傷,在返家途中,包括艾凡赫、公主、愛薩克、以及他的女兒都被聖殿騎士一夥人假冒搶匪綁走。所幸最後得到綠林好漢-羅賓漢(Robin Hood)相救,而後黑騎士率眾抵達將判亂的聖殿騎士逮捕,最後在國王的介入下,艾凡赫和父親和解,也與羅文娜公主結婚。此作品於1952年改編為好萊塢電影【劫後英雄傳】,深受好評。
本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騎士精神的法則,以榮譽與驕傲的騎士精神為主題,在誇示的貴族讚美後隨即轉進以六八拍為主的舞曲主題。第二樂章,忠誠或愛情,周旋於父親與愛情間,更考驗著他的忠誠,越來越多的情緒壓榨著主角的身心,讓他無所適從。第三樂章,戰鬥與終回,主角英勇的與聖殿騎士戰鬥,所幸得到黑騎士的幫助,終於讓他得到勝利,與父親冰釋前嫌,也得到芳心,在輝煌的第一主題中劃下完美的句點。
柏特˙亞博蒙,1973年出生於比利時的Bilzen,跟隨楊˙凡˙德˙魯斯特(Jan Van der Roost) 和艾德蒙˙沙凡尼爾斯(Edmond Saveniers)學習作曲和指揮,是相當新銳的作曲家,曾為管樂團、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及合唱團寫過30部以上的作品,配器與作曲手法都相當熟稔,常以神話、寓言、傳奇或歷史故事為主題,作出許多動人心弦的作品。作品更經常被日本、丹麥、荷蘭及其他歐洲國家知名管樂團錄製成出版。2002年更以Jef Mellemnas的劇本「Zaad van Satan」,為管樂團創作的音樂劇,同年八月在荷蘭首演,深受好評。
- Sep 05 Sun 2010 01:01
アニメ・メドレー久石譲作品集 久石讓作品集
アニメ・メドレー久石譲作品集/久石讓作品集 久石讓,森田一浩編曲
宮崎駿動畫除了獨特的畫風和動人的故事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有配樂;宮崎駿從風之谷開始與久石讓合作,至今共譜了9部動畫的配樂,從風之谷到崖上的波妞每部動畫的配樂都相當的受歡迎。
久石讓,本名藤則守,1950年12月6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中野市,他的藝名是源自於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昆西˙瓊斯(Quincy Delight Jones Ⅱ),把昆西˙瓊斯念成日文的片假名,再翻成漢字就變成「久石讓」。他從國立音樂大學作曲系畢業,是個專職的音樂創作者,主要創作電影配樂,也製作過許多電視、廣告的配樂,另外也發行過許多張個人創作演奏專輯。除了廣為人知的宮崎駿動畫外,近期的心動奇蹟、太王四神記、送行者等,甚至即將上映的國片【海洋天堂】的配樂或主題曲都出自他手。久石讓的曲風多變,除了配樂外,他的創作專輯也都相當令人驚豔,可說是日本近代音樂史上相當重要的音樂家之一。
本曲由森田一浩編曲,分別節選自宮崎駿的動畫,分別是天空之城、風之谷、紅豬以及龍貓中的配樂。這四首經典配樂可說是奠定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配樂風格的代表。選自天空之城的<伴隨著你>(君をのせて)是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所譜的第一首曲子,一推出就受到廣大的歡迎,至今仍是許多人記憶最深刻的曲子。第二段選自風之谷的<鳥人>(鳥の人),動畫中許多的浩大場面都在這個片尾曲中更顯得壯麗,也把娜屋西卡的個性表現得一覽無遺。第三段選自紅豬的<回不去的日子>(帰らざる日々),主角波魯克對於人性感到絕望,回不到過去那純真的日子,雖然還是很努力的活著,但還是想念那段已經回不去的日子。第四段選自龍貓的<風的通道>(風の通り道),敘述著人類與自然間緊緊相連的關係,曲風清新。
- Sep 05 Sun 2010 01:00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大地英豪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大地英豪 Trevor Jones and Randy Edelman, arr. Erik Mast
【大地英豪】於1992年上映,故事改編為詹姆士˙菲尼莫˙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於182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美國拓荒時代,當時英軍挺進西部,將軍的兩位女兒為了深入內陸跟父親會合,找來摩西根人鷹眼做響導,他其實是被摩西根人收養的白人,雖受白人教育,卻是個善戰的勇士。在途中,敵對的法軍收編印地安休倫族當合作對象,襲擊行進中的英軍一行人,經過一場殘酷的戰役,最後只剩下一個摩西根勇士和鷹眼,成為最後一個摩西根人,而鷹眼則和將軍的女兒修成正果。
【大地英豪】的配樂是由知名的電影配樂家崔佛瓊斯和蘭迪艾德爾曼共同製作,兩位配樂家都製作過許多好萊塢電影的配樂,此電影的背景設定在美國的拓荒時期,其中運用許多印地安元素,如笛聲和戰鼓,讓整部電影的配樂充滿濃厚的西部風格,樂句傳達出的氣勢讓這部可歌可泣的史詩更加動人。
艾瑞克˙馬斯特,1966年5月15日出生於比利時的Niel,在學期間主修長號、低音長號以及室內樂,目前擔任交響樂團及銅管樂團的低音長號手,除了演奏外也是個相當傑出的指揮家和作、編曲家,出版過許多管樂及銅管合奏作品,深受歡迎。
- Sep 05 Sun 2010 00:58
ペルセウス 英仙座
ペルセウス-大空を翔る英雄の戦い/英仙座 八木澤教司
英仙座伯修斯(Perseus)是佇立在秋季天空的英雄星座,他其實是天神宙斯和一名凡人公主所生的孩子。傳說伯修斯要去取蛇髮女妖梅度莎(Medusa)的頭,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神的使者荷米斯(Hermes)前來幫助伯修斯,雅典娜送給他一面青銅盾牌,並囑咐他要透過青銅盾牌注視梅度莎才不會變成石頭,荷米斯也送給他一雙飛靴和一把寶劍,他帶著寶物順利的取得梅度莎的頭顱,而梅度莎噴出的鮮血則化作飛馬座佩格索斯,成為伯修斯的夥伴。伯修斯的星座形象就是一手抓著頭顱,一手高舉寶劍,伴在秋季神仙家族星座群旁。
此曲於2005年受日本京都府立桃山高中委託所譜,此校管樂社是八木澤先生出道後一直密切往來的夥伴,促使這首曲子的誕生。曲子的靈感取自1981年由戴斯蒙˙戴瑞斯執導的電影【諸神恩仇錄】,此電影即描寫此一希臘神話,此片更在今年翻拍成【超世紀封神榜】,將伯修斯的冒險歷程表現得相當精采。桃山高中管樂社在顧問安源敏夫老師指導下,藉由合唱的力量凝聚社團的力量,更因此成為此社獨特的傳統,在作曲時安源老師特地要求八木澤先生將合唱的元素結合進這首曲子,為這個史詩故事增添許多色彩。
此曲的另一副標為「英雄在天堂的探索」;開頭器樂與聲樂齊鳴,展開星空中的史詩序曲,猶如翱翔天際般地進入第一主題,柔美的旋律為這壯麗的故事作出最好的注解。緊接著帶著輕快活力的旋律述說著伯修斯不凡且帶著些許哀愁的出身。打擊樂器越來越緊湊的節奏,和銅管鏗鏘有力的聲響敘述著伯修斯充滿驚險的歷程,一路上遇到許多的困難與考驗,還好有其他神祇的幫忙,讓伯修斯順利的完成任務。最後又回到第一主題,女聲合唱的主旋律更為這段史詩故事增添許多莊嚴的神話色彩,最後的高潮把伯修斯的功績推上星空,成為永垂不朽的記號。
- Sep 05 Sun 2010 00:54
Inchon 仁川
Inchon/仁川 Robert W. Smith
1950年六月,南北韓的衝突一觸即發,兩韓各自的支持國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其中美國以最直接的方式介入。同月,由聯合國安理會組成的「聯合國軍」任命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擔任總司令,支持南韓。麥克阿瑟在韓戰爆發後對於美軍該從何處登陸進行縝密的分析,經過幾個月的勘查,他提出一個大膽的方案,提出時,各級單位對於這個計畫提出種種疑慮,紛紛對登陸的成功性表示質疑,進而勸阻;但這些勸阻絲毫沒有動搖麥克阿瑟的決心,強調進攻仁川的必要性,他認為種種不利的條件正是可以麻痺北韓人民軍的最好機會。最後,在麥克阿瑟的堅持下,這個計畫終於獲得批准,1950年9月15日上午6點30分,先鋒部隊在仁川月尾島北部登岸。因為事前的部署而產生欺敵的效果,讓北韓人民軍做出錯誤的判斷,所部署的兵力根本敵不過美軍的勢力,讓美軍順利奪回仁川港和附近島嶼,一週後再奪回漢城。
此曲是Robert W. Smith為了紀念他由韓戰和越戰中退役,如英雄般的父親,根據曾參與此戰役的美軍軍官Benjamin F. Smith的回憶錄所做。孤獨的海岸傳來陣陣的海浪聲,低吟的笛聲襯映出戰爭帶來的寂寥,突如其來的直昇機聲響劃破寧靜的早晨,登陸行動就此展開!勢如破竹的行動交織著南韓人民的聲聲祈禱,強化戰勝的決心,經過一連串驚險的攻堅,終於獲得勝利,又再次帶領人民走入下一段希望。曲中巧妙的應用韓國民謠,將其帶入強而有力的節奏,並運用許多擬真聲響,將戰爭的場面刻畫的唯妙唯肖,前後呼應的手法完整呈現登陸戰役的全貌,更道出戰爭的殘酷。
羅伯特˙W˙史密斯,1958年10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是目前國際上極受歡迎的管樂作曲家,也是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他擅長作、編曲,尤其擅於故事描寫,出版超過600首各類作品,其管樂作品尤其受到歡迎,在世界各地都有許多軍樂隊、學校樂團、專業管樂團等團體演奏其作品。他知名的作品有第一號交響曲「神曲」、第二號交響曲「奧德賽」,水手與海洋之歌(Songs of Sailor and Sea)、愛爾蘭傳說(Ireland, of Legend and Lore)等。
- Sep 05 Sun 2010 00:46
曲目講解
寫曲解寫了好多年...
大概是從高二開始吧!
還記得當年的曲解寫的亂七八糟的!!!XDDD
自己看到都要吐血了...
後來校友團成立後幾年就開始負責寫每年音樂會的曲解
因為管樂的曲目幾乎都是來自國外
- Feb 20 Wed 2008 00:10
那些歌兒
還記得從國中玩管樂開始
流行歌曲就幾乎消失在我的生命中
到了大學才又慢慢開始接觸
那一個大斷層讓我lost很多東西
慶幸的是...到了現在再去咀嚼這些旋律和文字體會更加深刻
每個人獨特的聲線都會在某個時候特別突出
- Jul 02 Mon 2007 18:23
回到管樂的懷抱
過去兩年其實接觸管樂不多
因為大多把時間花在旗槍刀上
最近接到邀請去帶管樂營
校友團也開始運作了
剛剛也有樂界的朋友跟我要東西
讓我也把好多東西重新翻出來聽
- Apr 10 Tue 2007 00:20
<自然音樂> 森林狂想曲 The Forest Show
- Apr 10 Tue 2007 00:08
<各論> 自然系音樂
近年來的音樂種類越來越多
在這種各音樂類型群雄割據下有一音樂類型慢慢崛起
那就是自然系音樂啦~
大家可能會問...什麼是自然系音樂呀?!
其實自然系音樂就是利用了很多的自然元素加入音樂當中
例如河流的聲音.海的聲音.水滴的聲音.蟲聲.鳥聲...自然界發出的聲響
抑或是以自然為主要題材發展出不同的樂句可稱為自然系音樂